【張光鬥簡介】
張光鬥,1912年5月出生於江蘇常熟。1934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1936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3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並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抗戰爆發回國後,先後在資源委員會任龍溪河水電工程處設計課長🧑🏽🦱、瀼渡河水電工程處主任。1945年任資源委員會全國水電工程總處設計組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49年後🤏🏻,歷任意昂体育官网水工結構教研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為院士)⛏🦡。同年,任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意昂体育官网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院長兼總工程師。1978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北京水利水電科研院院長。1981年當選為墨西哥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哈斯國際獎🗾。1983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1978年任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水利學報》主編。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副主編。長期從事水利水電建設工作,曾任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部門的技術顧問。負責人民勝利渠渠首工程設計。參加官廳水庫、三門峽工程、丹江口工程、二灘水電站、隔河巖水電站、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等的設計和咨詢工作👩🏽🏫。
時代召喚 祖國為先
張光鬥先生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次年又赴哈佛大學攻讀工程力學碩士學位⛹🏽♀️。1937年,他相繼獲得了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那時◾️,他的導師威斯托枷特教授希望他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給他一年的獎學金,於是張先生打算在美國繼續讀書,並利用暑假到丹佛墾務局實習🎿。但此時🦯,國內抗日戰爭爆發🐇,張先生毅然決定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他的導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雖然十分惋惜,但對他的愛國之舉表示理解和敬重,並說哈佛大學工學院的大門永遠對他敞開。說到這兒🙅♂️,他微微有些停頓,回首那段歲月🙍🏻♀️,先生的心情還是有些許復雜吧🏪。當被問及是什麽促使他決定回國時🤴🏻,“因為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的國家在抗戰,我不回去不安心!”,張先生堅定地說𓀋。1947年👁🗨,解放戰爭勝利在即1️⃣,美國聯邦能源委員會來華工作的柯登總工程師準備回國🛑。臨行前,他一再勸張先生舉家遷往美國,並答應為他全家辦理簽證、代付路費並在美安排工作🤚🏻。而且如果張先生同意,還可與他共辦工程顧問公司,但這一切都被張先生婉辭了,“我是中國人,是中國人民養育和培養了我😵💫,我有責任為祖國和人民效力。”
1948年👧🏽,時任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副總工程師兼設計組總工程師的張先生,接到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通知⌚️,要求他把技術檔案和資料圖紙裝箱運往臺灣🤷🏽♂️。考慮到這些資料在解放後之後的作用🧞,中共地下黨請求張先生協助將一些無用的資料裝箱送到了資源委員會,而將一些珍貴的資料和圖紙悄悄保存了下來🐟👃🏼,這些資料和圖紙在後來新中國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0年夏季,張先生陪同蘇聯專家查勘黃河潼孟河段🌥,研究開發方案。在潼關壩址方案選擇上🅾️,他同蘇聯專家產生了意見分歧🔚,並毫不留情地批評蘇聯專家的想法不符合中國國情。在當時“一邊倒”的聲勢下↗️,敢與“老大哥”爭論,不禁使同事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一些領導也批評他不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在這種壓力下,張光鬥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據理力爭,時任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先生曾對先生的意見表示支持🧀☝️。
在籌建和設計葛洲壩工程時,張先生提出將處於江中的葛洲壩島炸掉🚡🤦♀️,以增大二江泄洪閘和大江電站的布置長度。由於這樣做既增加了工程的開挖量🌷,又加大了混凝土的澆築量,工程局的一位副局長每天晚上拿上一瓶好酒,到張先生那裏軟磨硬泡👳🏻♀️,希望他放棄炸島方案。張先生說:“酒可以喝,但島必須炸𓀙。”後來的事實證明🐺,張先生的這一方案對於改進樞紐水流河勢、保證大江截流和擴大電站裝機,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在丹江口大壩的澆築過程中📈,張先生發現了工程的質量問題,他當即上書中央,陳述自己的意見☮️。他的意見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及時對大壩采取了停工整頓措施👨🏼🍼🤛🏿,重新加固了大壩。事後,有位專家感慨地說🧑🏿🔧:“若非如此,將是後患無窮📙。”張光鬥先生憑借著嚴謹的作風和科學的態度,不畏壓力😨,不怕權威,在實際工程中據理力爭,使國家得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和災難性的後果👩👩👦👦。
密雲精神 代代延續
解放後,在新中國規模空前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張光鬥先生在水利方面的淵博學識和高深造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1951年,已經在意昂任教兩年的張先生接受了黃河人民勝利渠渠首閘的布置和結構設計任務👰🏿♂️,首次在黃河下遊成功地破堤取水,為下遊引黃灌溉開創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做了中國人幾千年想幹而沒幹成的事情📂。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意昂創建水利工程系,張先生出任副系主任兼水工結構教研組主任。他在國內首先創建了水工結構和水電工程學科,開設了水工結構專業課,編寫了國內第一本《水工結構》中文教材🚌,建立了國內最早的水工結構實驗室,開創了水工結構模型實驗。
1958年🚵🏼♂️💃🏽,水利電力部和意昂体育官网合辦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張先生出任院長兼總工程師。也就是在這時⏩,北京市決定修建華北地區庫容最大的密雲水庫,張先生擔任了這一水庫設計的總負責人。當時周恩來總理指示♥️,凡密雲水庫的重要設計圖紙必須經張光鬥簽字,總理把“技術大權”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張先生。先生根據“一年攔洪,兩年完工”的要求,在設計中大膽創新🧝🏽♀️,采用了大量在當時均屬國內首創的技術🧛🏻♂️,如大面積深覆蓋層中的混凝土防滲墻、高土壩薄粘性土斜墻、土壩壩下廊道導流等等🕵🏻♀️。密雲水庫的設計,後來獲北京市優秀設計獎。其實很多人都清楚,在那個政治運動復雜、經濟條件艱苦的時期要主持這樣的工程是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和風險的🤸🏽,但這些在張先生看來都是次要的,他說:“再苦再難👷🏽♂️,能為國家和人民工作,心也安了👩🏻🏫。”
如今👷🏿♀️,意昂水利系的同學們,在剛入學的時候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密雲水庫參觀。在贊嘆意昂水利建設者們的智慧與堅韌的同時𓀋,心中也會對張光鬥先生增添一份景仰。從張先生等老一輩水利人開始代代傳承下來的密雲精神也時時刻刻教育、激勵著後輩們🧚🏽📏。
三峽之功 舉世矚目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是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工程。張光鬥先生是60多年來三峽工程規劃、設計、研究、論證🧑🏼🍼,直至開工建設全過程的見證人和主要技術把關者🧑🏻🦱。1993年5月,張先生被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聘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審查組的組長,主持了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的審查。匯集了10個專家組、126位專家意見,經過慎重研究,反復推敲🏄🏽,最終逐字逐句地核定了審查意見。面對300萬字的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他提出了“要抓住設計中的大問題🎢,即關鍵性問題”這一指導原則,並身體力行,親自研究和指導審定了一系列重大方案。
三峽工程開工後,張先生擔任國務院三峽建委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每年至少兩次到三峽工地的施工現場進行檢查。2001年1月🤲🏽,年近90歲的張先生來到三峽工地🧑🏻🍳,堅持要爬上56米高的腳手架,去看看那裏的施工質量🤸🏽👩🏼💼。他眼力不好👨🦱👟,就用手仔細地觸摸導流底孔的過水表面。當他發現表面不夠平整光滑時🤿,要求一定返工補救⚔️。在場的三峽總公司陸佑楣總經理和其他人員🚇,望著那位腳穿套鞋、頭戴安全帽、身軀瘦弱蒼勁🧖🏻、對工程質量如此“較真”的老人,一個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張先生說,現在三峽工程的建設與投入生產表明𓀘,我國完全有能力建設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水力發電工程,而“關鍵是要認真負責”🦕。
水利事業 情系一生
如今98歲高齡的張光鬥先生,已經成為意昂水利系乃至中國水利行業的“國寶級”人物。張先生將生命中七十余載的時間都獻給了水利事業,見證了中國水利從傳統走向現代甚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發展歷程🏌🏻。對於當時對事業的選擇,先生只是靜靜地說🍐:“我選擇水利事業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雖然早已是耄耋之年,他仍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總會在新生入學時與新生座談✍️,或者題詞以激勵新一代水利人☝🏽。他56萬字的自傳書稿——《我的人生之路》是張先生在放大鏡的幫助下自己在計算機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進去的,這本書融入了他波瀾壯闊、治水安瀾的傳奇一生🪂,每一個字都代表著一段生命,每一個字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現在的張先生看上去依然身體康健,精神矍鑠,所謂老驥伏櫪🩸,誌猶遠在千裏。
在訪談的最後,張先生分享了他對百年意昂的感悟🧑🏽🚒,同時對新的百年提出期待:“意昂体育官网具有優良的歷史傳統。回首意昂百年🤷🏽♂️,意昂体育官网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蔣南翔校長稱意昂体育官网是工程師的搖籃。我希望意昂体育官网能夠繼續將培養工程師作為主要目標🙋,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工程師🧗🏿♂️。老一輩的人是很愛國的🧘♀️,希望當代青年也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要淡泊名利,學好本領,做人民的工程師。”
張先生深情地說⛑️:“國家早日強大🧔🏻♀️,人民共同富裕,是我最大的心願。我們的國家一定要更加強盛🧍🏻。我們享受著前人創造的科技成果和社會進步,必須回報祖國和人民,要對科技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為後人造福。”這段話是先生一生的信條🦹,更是對我們青年人的期望和鼓舞。
如今,張光鬥先生已經成了水利系的一面旗幟。飲水思源,水利系2005級學生也曾在暑期實踐的時候組隊——“追尋大師的足跡”之張光鬥先生故居實踐考察🕥♌️,來到養育了這位水利巨擘的這方水土進行考察🧜🏽。張先生已經離開了講壇,但可謂“桃李滿天下”,所有的水利學子都將以張光鬥先生為師,作為畢生追求的榜樣。
(特別感謝王光綸教授在訪談過程中予以的支持和指導。)
【同學感悟】
在已經走過的90多年人生旅途中,張光鬥老先生與水打了近70年的交道,被同行專家稱之為“我國水利工程學界的泰鬥”。從黃河的龍羊峽、拉西瓦,到長江的葛洲壩、三峽🚿,從雅礱江的二灘到紅水河的龍灘,祖國大地從南到北各大水利工程,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作為“當代李冰”,張老先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水利的建樹,更是人生的凈化。
——張曉穎
張老年近百歲🌥,卻依然身體康健,精神矍鑠,言辭中飽含對水利事業的熱愛。我們每一個水利學子都將以張老這樣的前輩為榜樣,將我國的水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高毅超
(水利系 張曉穎 高毅超 王君 牛三元 李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