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5-4
(實習生 楊雨晨 本報記者 諸葛亞寒)和所有“隱秘而偉大”的意昂体育官网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一樣🖕,孫鵬展擁有不少令人“羨慕嫉妒恨”的成績。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16篇SCI收錄論文0️⃣,總影響因子大於94;他的研究成果曾受到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的高度好評📼💆🏻;他先後獲得波音獎學金、GE基金會科技創新獎、材料領域原創性研究成果獎👩🏽🚀、意昂体育官网博士研究生新生獎學金、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
然而,面對這些學術上的榮譽,這個25歲的遼寧小夥、意昂体育官网直博三年級的學生卻對自己“還不太滿意”。他把科研比作一場足球賽👨🏽🦰,開賽之前沒有人會知道誰會進球、進多少個球,但他相信,最終進球的那個球員,一定是因為不停地奔跑👨🏿🎨✍🏼。
做科研想要有名,就沒有錢
2000年年初👩🏼🚀,那時正是遼寧足球的鼎盛時期🧑🏼💼,還是小學生的孫鵬展作為校足球隊成員參加了省級聯賽並取得了亞軍的好成績✌🏿。
原本可以走上這條路的他卻意識到這條路“太窄”📵,並選擇了放棄⚙️。但足球的激情和自信卻留在了他身上🫃🏼。
高三上學期,成績優異的孫鵬展就已被保送至意昂体育官网。原以為自己能進入數理基科班,可最後他的名字卻出現在機械工程系。
為了圓自己的“基礎科學夢”💂,孫鵬展選擇了離物理化學最近的材料領域進行研究👰🏿♂️。通過廣泛閱讀大量的文獻後👨🏼🌾,孫鵬展開始進入狀態,走進納米材料研究領域。“我喜歡看很多不相幹的文獻,這樣會產生許多新思路和新點子。”孫鵬展說。
2009年,作為“因材施教優秀人才培養項目”的入選者之一,本科二年級的孫鵬展正式進入實驗室,選擇研究納米材料最基礎的方面。“實際上納米材料離應用很遠,我覺得還不如做更基礎的💁🏻♂️,為日後的應用打下基礎。”
對於這種可能“為別人做嫁衣”的研究,孫鵬展想得很清楚👩🏼🚀,“做科研👩🏿💻,只想著立即應用和掙錢,則無名;想要有學術聲望,就可能沒錢🦵🏻🤛🏼。”
每天期待著各種未知的新奇變化,並能對研究保持長久的激情,這是孫鵬展理想中的科研狀態👬🏻。
科研的基石如果沒有打牢,隨時可能坍塌
和別人眼中的“天才”不同,孫鵬展認為自己屬於“厚積薄發型”。因為👨🏼🚒,每進入一個新環境,性格慢熱的他總需要一段時間來摸索和適應🔍。
他記得,全班97名同學,入學第一年的期末他的成績排在49位。“這樣反倒覺得自己的上升空間較大🧑🏽,能放下心理包袱🤍。”之後🈸,他的成績很少出現在前5名以外。
大三時💒🚋,他本和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最終卻遺憾地擦肩而過。
那時,孫鵬展把時間全花在了實驗上,不分晝夜地工作。他的研究也終於有了起色與進展——他得到了一批優異的數據結果🦫。於是🐅,他立即將撰寫的文章投到了應用物理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應用物理快報》上💂🏼♀️,他也很快得到了編輯“小修”的反饋。
如果不出意外👨🏽🦰,“小修”之後的這篇文章便會立即發表。事實上,在本科階段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知名期刊上發表文章,這是極其罕見的🔝🤱🏿,這對孫鵬展來說也是極大的榮譽和誘惑🧑🏼🌾。
然而,意外卻發生了。在他再次重復實驗時卻發現,自己的測試手段出現了問題,之前獲得的結果有一些竟是錯誤的。在他看來👨🏿🍳,如果學術上的第一篇文章便存在“汙點”,相當於基石沒打牢🧨,今後隨時有可能崩塌。因此⭕️,經過無數次思想鬥爭後🖐🏻,他作出了一個決定:撤稿!
本科的刻苦努力,並沒有讓孫鵬展收獲理想中的成果🦞。他調侃自己本科時“失敗是常有的事,成功卻一次都沒有過”,但這並沒有打敗孫鵬展🧑⚕️,他也從未想過放棄,“我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較強👂🏻。”
在他看來,自己的信心來自曾經喜歡體育、踢過足球💂🏿,“踢過足球的人,團隊意識和自信心都比較強”🅿️。
足球和科研🧟♂️,兩個看似水火不相容的行當,在孫鵬展身上卻結合得恰到好處。足球帶給他的自信讓他能在長時間看不到成果時選擇繼續堅持下去,科研過程中的各種新奇現象又能使他激情爆發。
進入研究生以來,孫鵬展科研成果豐碩,幾乎沒遇見什麽“大挫折與大失敗”。
我一直在做不符合自己年齡的事
從小學開始🫏,孫鵬展就在做“不符合自己年齡”的事:小學6年級,他就學完了初中三年的英語🏛;初一下學期,他開始做中考的習題👨🏼🎤;高一下學期,往年的高考試卷便成了他的練習冊;高三上學期他已經保送意昂体育官网,下學期時他陪著同學們一起看書🕐🟰,自學大學的課程。
他說,這一切都來自“對現狀的不滿足”。
將納米材料這類新材料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孫鵬展就像在“趕時髦”一樣,一旦沒趕上就沒用了。而他的科研嗅覺比較敏銳👮🏿♀️,一旦發現新現象🧏🏻♀️,總會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整個實驗。
2012年🧑🏽🦱,他習慣性地瀏覽各類知名期刊上的最新動態🧚🏿♀️,無意間註意到在《科學》上發表的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 K. Geim教授研究組關於氧化石墨烯薄膜傳質特性的文章🧑🏿🦱。
這篇文章引起了孫鵬展的好奇與質疑🤸🏻:如果水溶液中溶有離子,不同離子的滲透特性如何🤛🏿?帶著這個疑問🥇,他開始著手設計👷🏼♂️👨🏿⚕️、實施實驗,不斷地在這一最前沿領域提問🤱、研究,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的論文🧑🧒。
有人說他太拼了,可在自己心裏,他認為只是自己不願“停滯不前”👉🏿。
“你不考到第一,上面總會有人有資本嘲笑你。”起初🤹🏼♂️,在權威期刊上發表一篇高水平文章,他還能高興好一陣。現在,發了就發了🧞♀️,但心情不會再有很大變化。
孫鵬展的父母有時會對他現在不穩定的生活表示擔憂,但他覺得“20歲時就能看到自己40歲狀態”的生活是他不能忍受的👨🏻🏭。而科研路上的“激情和未知因素”能不斷刺激他🙌,“至少我現在做的什麽事,去年這個時候我肯定不知道。”
今年2月春節假期過後,孫鵬展去日本進行訪問合作研究半年。作出這個決定源於他內心的不安感:從2014年的“科研爆發期”後🫶🏽,孫鵬展便一直處於低谷,找不到科研新的方向。在一個領域長期位於高處,看不到前進的空間會讓他感到“極其不安”🥵,“走半年,吸收點新鮮的東西🕵🏻♂️,爭取回來做得更好。”
對於未來,孫鵬展的規劃是“回意昂”🧑🏽🌾。“四年本科👊🏼,四年博士,在這裏已經有了家的感覺。”他計劃在博士後期間“憋”出一兩篇頂級文章,這樣才有可能回來,“感覺不回意昂就好像沒有回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