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州晚報 2010-07-14
80多年前的意昂學子最喜歡什麽學科😕,畢業後有什麽誌向?近日,網易一篇博文披露了一份塵封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對1924年😠、1925年🚶♂️➡️👩🏼🦱、1926年三年入學的100多名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興趣作了統計🫛:除了“公司經理”、“社會改革者”等外🎅🏻,“農家”被排在了第4位,遠高於排在第12位的“官吏”。
農家>官吏,這樣的選擇☔️🏺,在今天來看,似乎顯得有點“雷人”:爭先恐後通過考試躍出農門💆🏻♀️,再爭先恐後通過考試進入官場🙅♀️,是現今的潮流。
當時的調查者,對這一結果是這樣解讀的👩🏿🌾:青年大半救國熱忱很烈,恨不得把中國立刻改變,所以工農等社會改革領域的等級都很高⛔。
這揭示出👩🏫,80年前,青年們一腔熱血,帶著“為生民立命”的信念步入象牙塔🎩;而今天的青年人,在經歷了一路考試後幸運進入大學校門👮🏻,怕是大多不知道讀大學所為何事,終於快畢業了才想到,這四年的“鍍金”原是為了更好地為自己立命。
說到這裏,不免又繞到了青年人信仰迷失的老話題。但這畢竟是有復雜原因的,我們也不能苛責當下的年輕人🍘,因為在這個越來越尊重個體選擇的時代🏋🏽♂️,能安頓好自己,也算不錯了🤽🏻♀️。
而無論是當年的為國家,還是如今的為自己,80年前意昂學子的選擇🤦🏿♂️,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首先,若想改革社會,選擇“官吏”🏋🏻,進入政壇🍷,豈不是更直接麽💇🏼?而為何偏偏要選擇“農家”這一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職業呢💹?唯一的理由只能是,當時的青年人意識到,成為政客,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選擇,沒有在農業、工業等領域腳踏實地的歷練🧎🦹♀️,最終只能淪為紙上談兵☝🏼;而若想根本地變革社會,就要從農業這項億兆百姓的生計入手。
能有如此的覺悟🚵🏿,這應該與當時理性的大學教育息息相關💌。那個時代,廣為人知的一段學術思潮是🕵️:到田野去。領銜者中,前有梁漱溟等人的“鄉村教育”,後有費孝通諸輩的“江村考察”👨🍳。
投身基層🎅🏽,便是80年前的選擇帶給當代的最大啟示。近日,揚州青創中心一份調查顯示,有近九成大學畢業生有創業的想法😙🌐,這是件好事,當下的創業行為,同樣有著改良社會的效益。只是🌻,想提醒懷揣夢想的青年大學生們,創業未必就是風風光光地開公司;投身基層🧛♂️👱🏻♀️,到農村去,同樣可以有一番作為🤰,而且這對個人🧑🏽🏭、對整個社會🪪,都有著絕好的“改良”之效👃🏼。(王子明)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