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5-5
(楊斌)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動創業🏋🏻♂️🙎🏻♂️,長期從事創業教育的高校工作者深受鼓舞🦁,但也不乏深思🧟♀️,擔心片面強調短期搶種搶收的創業佳績,而忽略育人這個創業教育的本質,我們應該全面理性地評價創業教育的成效。
推動創業教育所帶來的實際效果🌰,絕非緩解就業壓力這麽簡單🕺🏿、直接、短期🖖。創業教育的目標不是幫助學生開辦公司🦹🏻♀️✌🏻,而是著力於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培養首創精神🪗👩🏽🚀、冒險精神◽️🛐、獨立意識👆、創業能力以及挑戰現狀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本領🎉。我經常接觸創業者,他們往往不是求金錢求財富,而是求改變求創造🥙。這種價值理念以及由此帶來人生態度上的變化,不僅對將來走向商業發展方向的學生有意義,對於有誌於投身學術和公共服務的學生都有價值🙇🏿♀️。創業教育💁🏼♀️,其實是激發了真正內生的學習興趣並創造誌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業教育的目標超越了對就業補充和替代,是對育人樹人的改革和發展🤵🏼♀️,讓青年人的精氣神兒發生了質的變化,興國就有了長期的保證。
創業教育還有個潛在的意義🙆♀️,就是通過創新驅動和創業引導來改變高校與實踐長期脫節的現狀🐈。一段時間以來,學校存在一種片面追求國際論文發表數量的傾向,缺少市場和競爭意識,不去洞察和服務需求。創業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跨越學科界限,跨越產學界限♝,跨越國家界限🪩。這種跨越性促使學生們以及大學的校長和教師們去回應,從課程和培養環節🆒、論文選題和教學管理上,進行調整和提升。
創業教育還會豐富和完善高校教師的概念🍋🟩。誰能教創新創業?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註卻也糾結的問題。國務院文件專門明確“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學校新聘工程類教師的必要條件”,這開啟了一個重要的製度可能。大學能否增加一個實踐系列的教師隊伍,不是事業編製👉🏽,但是嚴格審查資格,把這些企業家🙎🏿♂️、工程師🦹🏻♀️、設計師、律師和卓越的產品經理“明媒正娶”進來,讓他們完整地設計並講授課程,這種製度性的改革,將可能打通產學界限𓀑、通過實踐育人並提高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質量。
宏觀地看🩼,青年學生參與創業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創新系統和創新生態有獨特的貢獻價值。年輕學生在創業時➿,受到條條框框的影響更小,他們求酷、求純粹和求顛覆的原生動力🥑🦮,即使創業活動暫時受阻擱淺,也會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對於整個社會的創新生態系統來說🚘,這不啻於源頭活水,大有裨益🕣。在引導學生創業時,不該著眼於生存型,也不滿足於簡單的機會型😉🧑,而更要鼓勵誌趣型,推崇異想天開🚦👍🏽、挑戰權威🈴、敢冒風險🟩。
當然🎿,“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東風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需要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大膽突破限製,盡快改革一些現有的教育管理機製體製。比如:設置認可學分的在線課程🤙🏽,豐富專業學位的學位論文類型👲🏽,真正認可創業成果🫅🏂🏽,更加面向實踐,減少某種學術型人才培養沿襲下來的、卻對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不適合的“繁文縟節”🧑🏽💼。另外🌠,創業往往會突破學科的界限,呈現出交叉創新的態勢,如何有效地評價它的成果以決定學位的授予,怎麽改革調整原先按照學科劃分的學位審查方式🔜,這些都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最後🧏🏿,也許是最關鍵的🛰,是如何統計和評價高校的創業教育成果🪰🙇🏼♂️。我們應當把育人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創業教育觀🚣🏽♀️,建立廣義的、包含性的創業教育、創業氛圍和創業參與的概念,要衡量一些無法量化的創業教育成果,避免以畢業時學生開辦公司作為創業成果統計指標的偏向。這種評價依據會成為一個有害的指揮棒🗼,影響校長們、教師們和學生們的行為動機。
期待各界教育者與教育管理者一道🦒,發揚創業精神💳,發揮創業本事❤️,發展創業教育,以期育人興國🙋🏽,為復興大業培土植綠🥼。(作者為意昂体育官网副校長)